人民日报:科研经费支持应稳定持久

发布时间:2013-08-29

“这几年日子过得不错,经费充足,研究进展顺利,取得不少成果。但不知未来几年还能不能有如此光景”。一位科研人员这样对笔者说,他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科学研究如何获得持续稳定的支持。


近几年,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科技人员获得的支持越来越多,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为科学研究的成果突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这些支持是否能够持久稳定,人们心头还是打着一个问号。


在参与一项“你认为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的4974人中:15.64%的人认为科技经费不足;认为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缺乏长期稳定的科学和技术政策的占47.73%;认为钱够了,但缺乏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分配政策的占32.21%;认为其他原因的占4.42%。调查的样本不能涵盖全部,但也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钱不是问题,有耐心的给钱才是问题。建立一套决定经费分配和能否持久的制度和机制,比到处给项目撒钱更为重要。


科研工作者的“不稳定”疑虑,主要来自两个“短周期”的冲击。一是当前的研究项目设置与实际研究周期严重冲突。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的申请,需要三五年内出成绩往往才能获批,但真正重大的发现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造成周期长的基础研究往往投入过少,或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支持。


二是对科技主管部门的考核周期过短。因此从经费下达后,主管部门就希望科研人员尽快出成果,恨不得今年下达项目,明年就出成果。虽然这背离科学研究的规律,但由于主管部门掌握着资源,科研人员不得不在这种“短平快”的指挥棒下硬着头皮做“长久远”的事情,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感。


但从全人类科学事业的经验看,包括经费在内的持续稳定的支持,是科研的基本前提,也是科研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历时一百多年的“洛桑经典试验”,是一个科研获得持续稳定支持的世界样本。创建于1843年的英国洛桑实验站,之所以被誉为“现代农业科学发源地”,之所以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就是因为拥有一个历时100多年的施肥小区试验地,用于监测土壤中碳、氮循环的数学模型。


而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目前还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此奖项。能不能拿诺贝尔奖当然不是绝对的评判标准,但作为衡量原始性和革命性创新研究的一把较好的尺子,它也衡量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和对科技投入的耐心。


破解难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招数。不妨尝试建立一套新的投入机制,科学地选择一批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对参与其中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科学家实行符合科研规律的考核机制。同时出台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开展长期研究,对那些自筹经费坚持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和进一步支持。


对中国的科学界来说,加快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支持机制,是科技界目前极为迫切的大事,已不能再等待。(原标题:经费支持应稳定持久)

数学会奖项

华罗庚奖

华罗庚奖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一生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省身奖

陈省身奖

陈省身教授是一位国际数学大师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是美籍华裔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非常关心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在发展我国数学事业、培养数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钟家庆奖

钟家庆奖

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切

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注,并为之拚搏一生。为了纪念并实现他发展祖国数学事业的遗愿,数学界有关人士于1987年共同筹办了钟家庆基金,并设立了钟家庆数学奖,委托中国数学会承办。

扫描二维码关注数学会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

京ICP备1701243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128号 版权所有:中国数学会  法律法规 | OA/ERP系统